11月3日,一場高水準的文藝演出在宜賓市翠屏區涼姜鄉文化廣場舉行,今冬明春“三下鄉”活動,宜賓文化人先行一步,四川省第二屆文華獎最佳劇目《槐花幾時開》精彩上演,流動舞臺車帶給農民群眾一片歡樂。
宜賓市共有2區8縣10個縣級文化館。2010年11月,宜賓市籌資340多萬元,在全國率先為10個區縣藝術團體統一配備文化惠民流動舞臺車,同時為每輛車配備全套燈光、音響專業設備,實現了“一館一團一車”——一個館組建一個演出團體,擁有一輛流動舞臺車。全市各區縣公益演出團體下鄉鎮、進田間,為大眾送去精神文化食糧。
□本報記者黃里鐘曉晴吳璟
江安:一個縣的文化資源整合
2000年,江安投資160萬元按國家一級文化館標準新建了文化館,縣域文化活動有了載體。2003年,江安縣決定組建竹都藝術團,在綜合借鑒了各地區縣藝術團成敗的經驗后,“館團合一”制在江安新鮮出爐。
江安竹都藝術團負責人胡建軍介紹說:“‘館團合一’是指文化館、藝術團一起上班、一起工作、一起管理,文化館的聲樂、舞蹈老師等資源是‘館團’共享的,辦公地點等資源也共同使用,實現了軟件硬件的高效使用。”
江安竹都藝術團的選才思路同樣出新:一方面面向社會廣泛選聘拔尖人才,一方面向學校等事業單位借聘優秀人才。
2004年,江安竹都藝術團正式向外招聘,縣委、縣政府推出了“民辦公助”模式,招聘人員年薪2萬元,甚至超過了當時部分機關單位公務員的工資水平。優厚的待遇吸引了宜賓市內各區縣的人才,藝術團選聘了7位加盟者流動舞臺設備,還從學校等事業單位借聘了10名人才,竹都藝術團開鑼唱戲了。
有了平臺,有了激勵,藝術團作品不斷,歷年來自創、自編、自演節目56個,參加各級調演、比賽、演出300余場次,其中80%是公益性演出,節目出新加上演出質量高,《竹林深處》、《幺姑出嫁》、《張蘭子薅豆》等節目不僅受到群眾歡迎,還拿下不少省級獎項。
宜賓:一個市的舞臺網絡
如今,少則5000元,高則20000元,藝術團的出演費在攀升,招聘人員的年薪也由2萬元提高到3萬元,使藝術團成員更能專心于創作、熱心于表演。“以前我們在江安都‘跳’不轉,現在卻經常‘跳’到市上、省上。”藝術團的工作日記上有這樣的話語。
一改就活。機制靈活的竹都藝術團不僅整合了資源,激發了文化活動的動力,還為如何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帶來了啟示。
江安經驗是在探索中出新,在舞臺上出成果。之后,宜賓各縣(區)參照江安模式紛紛組建館辦藝術團,全市10縣(區)完成了專業藝術團體的組建,運行良好,這項工作得到了省文化廳的充分肯定,走在了全國前列。
2010年11月,宜賓各區縣都有了自己的流動舞臺車。2010年11月25日,筠連縣首次使用流動舞臺車,車到舞臺到流動舞臺設備,面積70多平方米的舞臺上,社區群眾踴躍表演,享受了正式演員才有的快樂。今年春節期間,全市流動舞臺車紛紛下到鄉鎮,在臨港區沙坪鎮、翠屏區李莊鎮、宜賓縣喜捷鎮、南溪縣裴石鄉……全市上千名文藝工作者以飽滿的熱情投入演出,為基層群眾送去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。
經驗:大膽創新和政府扶持
一館一團,織起了資源整合的網絡,一縣一車,調動起文化創作與演出的熱情。2010年10月27日,大型現代川劇《槐花幾時開》在宜賓市內劇場首演,川南民歌與川劇音樂的有機結合,展現出一幅川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風情畫。劇作隨即展開下縣進鄉的巡演。在社區廣場,在文化館的大廳,在流動舞臺車上,《槐花幾時開》漸漸磨成了精品。2011年9月25日晚,大型現代川劇《槐花幾時開》在四川錦城藝術宮上演,宜賓市筠連縣春風村的故事展現在省級舞臺上。《槐花幾時開》至今演出場次超過150場,成為貼近生活、貼近群眾、貼近現實的舞臺精品,功勞也應該記在創新模式和一輛輛舞臺車上。
基層藝術團體生存難,基層的文化舞臺搭建不容易,基層的文化資源和熱情如何發揮?江安縣嘗試了“一團兩制”,宜賓市組建了一個車隊,不難看出,大膽創新和政府的熱情扶持才是基層文化繁榮之本。
2010年,宜賓集中打造了6個示范鄉鎮綜合文化站;2011年,宜賓市文廣局又安排142萬元專項資金,繼續打造11個示范鄉鎮綜合文化站和22個示范農家書屋。
新疆拓豐舞臺設備工程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舞臺機械、舞臺幕布的生產安裝。其中舞臺機械包括:臺上機械、臺下機械、升降舞臺、伸縮舞臺、旋轉舞臺、活動假臺口、燈光吊籠、燈光吊片、對開幕布系統、電影銀幕架、升降系統、電動吊桿機、多層纏繞吊桿機、單點吊桿機、單層纏繞吊桿機、一次排繩臥式、立式滾筒式電動吊桿機、變頻調速拉幕機、電動對開拉幕機;阻燃舞臺幕布有:大幕、二幕、會幕、紗幕、天幕、橫側條幕等,是國內較早規模較大的舞臺設備制造企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