擔任國網如東公司運維站常務副經理的秦勇今年只有37歲,小平頭、瘦高個兒,目光炯炯有神,言談充滿自信。參加工作15年,他從一名普通的調度員,到負責設備運行維護的技術“大拿”,再到完成多個專利發明和變電技術改造項目的創新“大師”,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成長軌跡呢?
秦勇并沒有直接回答筆者的提問,卻談起了這幾天的工作。前段時間我們研制一種專用的CAN總線光纖轉換器,將CAN網絡轉換為雙絞線和光纖兩種傳輸介質混合傳輸,從而解決干擾引起的通信故障。秦勇對目前的效果較為滿意。
這個設備可是集中了國內外先進的技術,但投運以來它的測試數值就經常出問題。秦勇發現原設備的工藝設計有瑕疵,不能根本解決問題。經過對國內相同設備運行情況的分析,秦勇大膽提出技術革新方案,徹底解決了通信CAN抗干擾問題。
質疑海外名牌設備舞臺設備定制,自己動手加以調整,對秦勇來說已不是新鮮事。2005年5月剛剛當上變電技術負責人時,一家變電所的油路開關曾讓秦勇猶豫不決。因運轉多年,這套設備的活套段經常發生滲油,每次處理都要4個小時以上。是疲于救火還是徹底根治?他反復考慮,萌生了改造設備、“拔病根”的念頭。最終,由秦勇擔任技術負責人的改造非常成功。第一次“冒險”經歷的成功,對秦勇是莫大激勵。
從那時以來,秦勇先后解決生產難題260多項,開發并投入運用了13項創新成果,獲得省公司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優秀成果2項舞臺設備定制,省公司優秀QC成果4項,南通公司優秀QC成果6項,實用新型專利4項。
講到這些創新的秘訣,秦勇直言“生產一線是最好的創新舞臺!”秦勇還總結出一套“創新要點”:經常出現故障的地方,產品沒有達到用戶要求或國際先進水平,與國內外同行對標存在的差距等,都是改進創新的重點。“說白了,創新的起點和源泉在于發現問題,而生產一線給了我們最好的機會!”他說。
目前,秦勇創新工作室已經掛牌6年多,整潔明亮的室內除了各種榮譽證書,更多的是《機械設計手冊》《電氣工程師手冊》等常用書籍,電腦里還存放有全縣各變電所設備的圖紙和數據。“平時碰到難題,大家來這里查查資料、碰頭磋商,多數都能快速解決。”工作室成員石磊說,這里都成會診設備的前哨“指揮所”了。
新疆拓豐舞臺設備工程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舞臺機械、舞臺幕布的生產安裝。其中舞臺機械包括:臺上機械、臺下機械、升降舞臺、伸縮舞臺、旋轉舞臺、活動假臺口、燈光吊籠、燈光吊片、對開幕布系統、電影銀幕架、升降系統、電動吊桿機、多層纏繞吊桿機、單點吊桿機、單層纏繞吊桿機、一次排繩臥式、立式滾筒式電動吊桿機、變頻調速拉幕機、電動對開拉幕機;阻燃舞臺幕布有:大幕、二幕、會幕、紗幕、天幕、橫側條幕等,是國內較早規模較大的舞臺設備制造企業。